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銀行拚財富管理,客戶成肥羊

雙卡風暴之後,各大金控轉向無風險的財富管理業務,業者建置的「理財專員大軍」向民眾拚命推銷的結果是投資糾紛頻傳,有業者大膽預言,若不好好處理,下一波消金風暴恐怕會是理專與客戶間的糾紛引爆。

在一家擺設富麗堂皇的銀行財富管理大廳,有一位70幾歲的老伯很早就等在大廳裡,他是這家銀行的貴賓理財客戶,但坐了很久,沒有一個理專要理他。 這位老先生主要是希望拿回他的退休金。一、二年前他聽了這家銀行理專的建議,把幾百萬元的退休金通通拿去買結構債券,現在因為家裡要用錢,他想拿回來。但理專心知肚明,結構債券提前解約會折損二、三成的本金,沒有人敢幫老伯辦理解約。

銀行利差逐漸縮小,這幾年銀行逐漸將業務焦點轉往「財富管理銀行」,只要客戶資產在50萬元、100萬元以上就奉為貴賓理財客戶,幾家大型民營銀行的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每年都以30%到70%速度快速增長。 手續費亮麗數字的背後,卻是客戶拍桌子叫罵、申訴案激增、客戶與銀行之間信任關係破裂的代價。

一位年齡逾50歲的李媽媽,向某銀行申訴,四、五年前買連動債時,該理專當初沒有說要持有15年才保本,理專在賣連動債給她時,告訴她說頂多三、四年就可以出場。李媽媽的連動債是首年配息8%,但拿了第一年利息之後,就再也沒有拿到利息,李媽媽想起理專說三、四年就可能可以出場,打電話跟銀行抱怨,想提前贖回,但是銀行算算當下若解約,李媽媽戶頭只剩下一半資金。李媽媽更火了,「當初不是說保本嗎?」怎麼現在又不保本了?當初跟她接觸的理專又已離職,無法對質,讓李媽媽覺得很受傷。

在銀行強大績效、分配業績壓力下,逼迫負責銷售的理財專員,不得不把高資產客戶當肥羊,一味的推銷商品,顧得了今天、顧不了明天。

常見四大糾紛類型
時常接到客戶申訴的金管會銀行局主任秘書林棟樑表示,常見的理專糾紛共有四類:
一、理專本身對產品不夠瞭解,因此客戶也不清楚
二、理專故意隱瞞風險
三、理專沒有推薦合適的商品給客戶
四、理專挪用客戶的錢。

這些糾紛中都與商品交易的爭執有關,幾乎占申訴案的八成以上。台北富邦銀財富管理事業處資深協理陳怡芬以連動債券為例,當初連動債商品引入台灣時,剛好國內股市差、利率低,投資人看好連動債榮景,只是連結標的千奇百怪,買賣雙方可能都搞不懂,當投資人緊急要資金,卻面臨資產大幅縮水的危機,銀行一旦處理不當,很可能吃上官司。

除了商品面的糾紛外,銀行理專流動率高,也讓客戶很沒有安全感。理專離職原因,不外乎受不了壓力或其他銀行高薪挖角。客戶不免擔心資料外洩的問題。

這幾年長期觀察下來,銀行業的理專已成為「四季班」,也就是春、夏、秋、冬都在招理專。銀行找來一批理專,就開始賣商品,賣到過度,等到沒有人可以賣了,理專也活不下去離職,銀行又準備招另一批理專。「現在市場就是這個樣子。」

面對銀行理專糾紛多、流動率高的市場現況,主管機關金管會卻沒有統計相關數字。銀行理專人數有多少?哪一家糾紛特別多?整個財富管理市場的發展情況,金管會都沒有資料。

缺乏單一申訴窗口
到目前為止,金管會對於客戶申訴,也沒有單一窗口。若有客戶申訴,官員通常請銀行公會處理,處理不了,就看客戶申訴的是哪一家銀行,由主管同仁負責接聽電話,基本上,銀行局官員不會去調解,而是發文請銀行好好處理,並回報處理結果。

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發展了好幾年,一直到去年金管會才訂出財富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將此業務納入管理,動作顯然慢了好幾拍。不僅如此,訂了管理規則之後,理專糾紛特別多的銀行,金管會也沒有任何處置。

對此,銀行局的解釋是,財富管理是新的業務,糾紛不多,銀行有沒有依照「財富管理業務管理辦法」來做,檢查局會負責去檢查。

美傳銀行賠償案例
前蘇黎世集團台灣區執行長、國際顧問董事長蔣德郎指出,理財專員對高資產客戶「侵略型銷售」手段,已讓美國金融機構飽嚐苦果,近年來,在糾紛不斷的情況下,美國州政府出面協調集體訴訟案,已經有兩起判例,金融機構都得付出10幾億美元的代價,與投資人和解,理財專員很可能成為金融機構的票房毒藥。

台灣財富管理銀行說穿就是賣基金、保險,以賺取手續費為目的,因而忽略投資人最佳資產配置、報酬率的立場,金融機構小心步入美國高額賠償的後塵。

「卡債風暴造成客戶與銀行雙輸,沒有人是贏家。現在銀行理專以產品銷售為導向、唯利是圖的經營模式,已成為下一個消金風暴的前兆。」因此投資人仍要慎選您的財務顧問,才不會讓您的投資血本無歸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