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文章,好文章大家一起分享
積極一點的投資者,其實早就悄悄的跟獨立理財顧問公司的顧問詢問如何投資在不管市場漲跌都要求絕對回報的避險基金,或是看好中國、越南、俄羅斯等經濟崛起國家的投資機會。
台灣由於政治上的特殊狀況,以及法令上未來得及趕上現實的變化,因此,如中國基金是不被允許公開銷售的,如果基金中持有在香港上市的H股超過35%的比例時,在台灣會面臨勒令下架的命運。例如「霸菱香港中國基金」以及「德盛小龍基金」都是這樣被勒令禁止再銷售的。這是政治上的因素,對於基金經理人來說,追求績效別無選擇的一定會把資金往看好的市場帶走,不能再繼續在台灣的銀行櫃檯賣,不是基金經理人的考量,因為績效表現對基金公司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國外的基金可以在台公開銷售的家數和支數,比起整個基金產業的市場來說,比例是非常的少的,且特殊一點的另類基金也不會來台灣申請註冊。全世界的境外基金統計有8萬支以上,來台登記的少之又少。有客戶曾經質疑這些境外基金如果這麼好,為什麼不來台灣登記?其實這個理由是很簡單的:
1. 基金公司認為不需要來台灣登記。許多基金公司會選擇登記的地方多是盧森堡、開曼群島、新加坡、香港、維京群島、日本或是歐美地區,台灣不是重要的金融重鎮,不需要大費周章進來台灣公開發售。
2. 台灣的法規尚未趕上現實的狀況。比方說世界知名且歷史悠久的Man AHL基金在香港是可以公開發售的基金,但是在台灣並沒有法令可以接受Man進來台灣註冊。一檔知名的避險基金Superfund,在全世界主要的國家都有註冊,但是Superfund即使財力雄厚也無法來台灣註冊的。前一段時間另外一檔受歡迎的K1避險基金公司執行董事前來會見台灣官方,提出台灣開放避險基金市場的要求,但是對官員來說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臨近台灣的香港,由於是亞洲地區的金融重鎮,所以對境外基金的和境外保險的態度是採取較為開放的。當然香港的證管會在規管的能力上也是相當受到肯定的,這是香港證券市場可以吸引國際級的公司到香港掛牌上市的原因。1997年香港是受到英國管轄,因此在歐美已經有多年發展歷史的獨立理財顧問業 (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or) 相當的發達。香港政府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例如考試取得執業資格,規定每年要有多少進修時數等,使得香港的IFA業在許多優秀的金融人士參與下,整體行業欣欣向榮。
歐美地區有一個制度叫做「獨立」(Independent),什麼叫「獨立」?就是不受一方的權利以及利益的影響,提出公正及客觀看法的中間人。以金融業來說,繁多以及專業的金融專業不是一般的民眾所能理解的,所以需要相當的專業才能擔任起理財顧問的角色。「獨立」最可貴的價值,是在於理財顧問不會被金融商品的發行機構威脅利誘,去建議客戶做出不利的選擇,也用最高的誠信標準去服務客戶重要的投資理財。「獨立」角色如果不存在了,這個世界會變得很悲哀。在金融業誰能打廣告打的兇誰就贏,在政治上誰的拳頭比較大誰就贏。因此獨立制度的建立,以及被以最高的道德標準去要求,是很重要的事。
其實,獨立制度歷史是悠久的,只是不斷經歷挑戰和考驗。比方說過去中國的帝王時期的御史大夫,就是獨立的職位,他對帝王和官員不合法的事情有糾正和裁罰的權利。台灣的保險經紀人制度所訂立的保險法第九條上寫著:「本法所稱保險經紀人,指基於被保險人之利益,代向保險人洽訂保險契約,而向承保之保險業收取佣金之人。」這個法條寫的很清楚,保險經紀人是站在被保險人的立場與利益上,並不是站在保險公司的利益與立場上,為客戶在眾多保險公司以及眾多保單中代為洽訂保險契約的人。
我們都知道「賣瓜的說瓜甜」,客戶沒有時間也很難做到自己一家一家去比較保險商品的好壞,但是如果一個專業誠信的顧問必能站在客戶的立場上做出最好的建議,這個精神是很重要的。投資顧問也是一樣的,如果不能獨立客觀加上專業的學養,跟銷售員是沒有差別的。在國外許多執業的理財顧問許多都是有相當的年齡累積多年的投資理財經驗後執業,這些資深的理財顧問致力於幫助客戶尋找好的投資機會,保守客戶的金錢,不管在儲蓄、投資、信託、教育基金、稅務諮詢、退休基金規劃等都有豐富的經驗,有的理財顧問師甚至是一代傳一代的延續著服務客戶呢。
當年,台灣曾提出要成為亞太金融中心,但是許多制度和法令沒有跟上來,優秀以及想做事的人才也因為香港大力的招手,而使得亞太金融中心變成是後起的香港了。
IFA業在港台兩地檯面的交流其實也有10年的歷史了。早期的發展是一本糊塗帳,算也算不清了。但是根據觀察現在台灣IFA業已經隨著經驗的累積以及兩地頻繁的交流而有進步了,講起來台灣人真的是很聰明勤奮的,學習的能力非常的強。
但是現在台灣政府對IFA業也是不知道該做什麼事情去規管,反而用新的信託法案來謀殺真正獨立的理財機構服務投資者,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台灣政府沒有想到要立法規管這個為人民提供專業服務的業者合法生存的空間,反而是扼殺發展的機會,難道台灣只有銀行的貴賓理財部門可以生存?對人民才是好事嗎?銀行開門是要賺錢的呀,他們是營利機構,不是慈善機構呀。
講到銀行的貴賓理財部門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可以跟投資者分享。曾經有一位台灣某銀行的理財專員到香港來找我,他說要請我幫他投資100萬元,並且要額外付我顧問費用,但是我要提供給他一個服務就是請我建議他銷售什麼基金給客戶比較不會讓客戶賠錢。他說他在銀行工作,其實主管要他賣什麼他就賣什麼,可是賣給客戶以後總是客戶賠錢,他心裡很為客戶難過,可是也捨不得這個工作。這個理專真的好可愛,我一時之間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對於初次接觸境外基金的投資者來說,可以說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我可以瞭解第一次投資境外商品的朋友心裡面第一個念頭一定是:「這是不是騙人的?」經過顧問解釋安全性以及提出一堆證據證實之後,再一想:「如果你沒有做了,我怎麼辦?」因為海外投資通常都是由電匯轉帳交易,匯款的帳號和銀行名稱、收款人都是英文,看了就很害怕。有的客戶甚至要求看顧問的身份證,有的要求公司註冊的執照,有的要求見公司的老闆,也仔細的上網看過該商品的網站。其實這些要求都是錯的,因為即使這些都抬出來給看,也不一定能證明什麼。因為投資的陷阱,老實說,台灣的詐騙集團挺精彩的,什麼花樣都有,由於我的工作就是分辨投資商品的好壞以及安全性的確認。我在這裡提供幾個方式給投資人參考,如果按照我所說的一步步去確認,你還會被騙,那這個世界再也沒有可信靠的了。
其實,獨立理財顧問所擔任的角色是為客戶尋找好的投資商品、規劃投資組合,他們是不可以經手投資人的錢。因為按照國際洗錢防制法的規定,第三方匯款是被很嚴格規管的。比方說申購時投資人要用現金去投資都不行,一定要從投資人的銀行帳號中匯出去;如果申購者是太太,匯款的是先生,這樣也不行,更不要說把錢匯給投資顧問請投資顧問幫你匯了。這一點一定要特別注意,如果有那個投資顧問叫你匯前給他,由他代匯,這出問題的機會就很大了。包括贖回時的匯款也是一樣的,不是匯到投資者本身的帳戶也不會被基金公司接受的。
現在大多數的基金公司會在贖回時要求客戶再提供雙證件簽名的影印本,也會核對申購時的簽名字樣。這樣的制度除了可以保證交易機制的安全性,也可以確保保管銀行不會因為不小心匯錯錢給同樣姓名的人而要賠償給客戶。
在此舉個例子,教投資者如何有效的對境外基金投資如何做安全性的審查。因為基金投資的部分,是不管你投資的金額是一萬塊還是幾億,最後只會拿到一張英文稱之為Contract Note的東西,中文我們翻譯為交易確認書,當然基金公司往後寄的報表也是證明的一部分,但是不管投資多少,就是只有那張Contract Note而已。
首先,在拿到基金的說明書時,通常是一張至數張的基金績效表 (Fact Sheet) ,上面一定會載明許多基金的相關資料,不一定每項都會列出,因為國際上並沒有硬性規定要列出什麼資訊,但大致上包括下表所列:
發行機構Issuer
基金名稱Fund Name
保管銀行Custodian Bank
核數師Auditor
行政管理人Administrator
投資策略Investment Strategy
投資組合圖Portfolio
發行日期Launch Date
管理資產規模AUM
註冊地Registered Place
基金經理 Fund Manager
法律顧問Legal Consultant
基金結構 開放式(Open End)或封閉式(Close End)
過去績效表現圖Performance Chart
最低申購金額Minimum Investment Amount
申購費Subscription Fee Minimum Additional Subcription
贖回費Redemption Fee
投資貨幣Currency
管理費Management Fee
績效費Performance Fee
基金淨值NAV
交易日Dealing Date
基金公司網址或電話
彭博代號Bloomberg Ticker
◎香港認可基金http://hk.morningstar.com
◎美國認可基金http://www.morningstar.com
◎包括世界各地基金(要註冊)http://www.funds-sp.com
◎包括世界各地基金(要註冊)http://www.lipperweb.com
◎搜集這些資料的機構主要有:Morningstar、 Standard & Poor、 Lipper、Forsyth Partners等。同一隻基金會在不同地方註冊,不同認證機構會用不同fund code,例如Bloomberg、Reuters、Sedol、 Datastream、ISIN等。
ISIN Code:International Securities Identification Number(簡稱ISIN)
風險告知Risk Disclosure :基金淨值可升可跌,投資涉及風險,過往表現未必可做為日後績效的準則,基金詳情請參閱有關招股文件。
其中最重要的三項安全性確認一定要看:
1. 保管銀行(Custodian Bank):基金公司要是發生問題,保管銀行要負起法律的責任,通常HSBC、Standard Chartered Bank、Fortis Bank、這幾家保管銀行在信託市場佔有率很高,當然也有很多其他的銀行也承接基金信託的業務,但這要看清楚。過去有很大額的客戶,還要求與保管銀行的人通e-mail或通電話做徵信的也有過。
2. 核數師(Auditor):基金主要的核數師都是找這四家國際性的大會計師事務所,例如KPMG(安侯建業)、Ernest Young(致遠)、Price Water House Coopers(資誠)、Deloitte Touche Tohmatsu(德勤),其中以KPMG和Ernest Young市佔率最高。
3. 基金在彭博或是ISIN等專業機構認證網站的代號。這個好重要,如果一支基金連在這些機構都沒有申請認證,那就很奇怪了。避險基金有避險基金專業的認證公司,但是至少都會有ISIN Code或是Bloomberg的代號。如果你是超級龜毛的投資者,可以要求顧問提供彭博資訊社上的畫面列印下來參考驗證,或是公開的網站上去查詢。例如標準普爾的網站(http://www.funds-sp.com)或是晨星機構(http://hk.morningstar.com)的網站。
我曾經看過一家在台灣賣的很好的信託商品,但是因為我要在公正的第三方網站上始終找不到資料,因此即使可以很容易的吸引客戶投資,我也不肯接。因為沒有經過第三方公開公司認證的商品,我是不會放心的。即使上面的說明書上也寫明了託管銀行和核數師,但為慎重起見,還是不要拿客戶的權益開玩笑。
4. 最後要看的是匯款帳號的正確性。一般基金申購書上面會寫,或是基金公司網站上面也可以找的到居多,不懂英文也沒有關係,只要核對清楚與官方網站上的匯款帳號符合,或是打電話跟託管銀行問是一樣的帳號,那就沒有錯了。根據我龜毛的程度,託管銀行的電話,通常除了基金公司會提供給我Due Diligence Report(實地調查報告),做為參考之外,我還會自己上網確認給的電話沒有錯,然後打電話去該銀行再確認,有時因為時差的關係半夜要起床打電話到歐洲或是美國問。因為職業上的關係,如果我看好那支基金,通常還會親自拜訪該基金公司,看看那家基金公司的上班氣氛(通常就是每個人都很沉悶的看著電腦),跟基金公司老闆和經理聊聊天,聽聽他們的想法和對市場的看法。當然投資者沒有辦法這樣做,但是如果你剛剛開始與你的顧問建立關係與默契,你至少可以做的事情是請顧問當場上網給你看這家基金公司的網站,以及至少查核一項第三方公開網站的資料,這樣就可以放心了。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認為小心謹慎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如果沒有掌握好要從那個地方開始小心,反而變得很神經質,這樣的投資人也是讓顧問感到很頭痛的喔,最後顧問會放棄你,然後你可能失去一個很好的理財顧問,也失去一個很好的投資獲利的機會。
投資首重的是安全性,其次才是考慮獲利性、風險性、變現性等問題。如果安全性不能過關,其他的投資回報率和投資策略等都不用再說了。我在台灣的經驗中有遇到過很多次投資人拿一些很奇怪的商品給我看,比方說在高雄有一家公司說一天可以給投資人1%的回報,而且是保證的喔。我一聽就覺得如果中央銀行把錢交給這家公司管理,台灣很快就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了。在台中也遇到過一家公司說可以一個月保證給投資人6%的獲利,還有更怪的是一個用簡體字寫的,每個人只要找一個人投資1000美金,這樣找了幾個人之後可以賺幾百萬,一看就知道是俗稱老鼠會的東西。已經是21世紀了,竟然還有人相信!那我也只能搖搖頭,很快的這些詐騙集團都是在騙到錢之後就不見了,留下一堆被傷害過的心,再也不肯理智的相信真正的顧問,這是我很痛恨詐騙集團的原因。當然也會對投資者在投資理財最基本的知識缺乏感到憂心,我希望未來能夠多花一些時間寫一些相關的文章,也許這才是對社會大眾最有幫助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