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人家說保險在投資理財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一般人往往投入過多的資金卻沒有獲得對等的效益。近兩年來在國內保險業者有意的推波助瀾之下,透過電視媒體和理財節目以及廣告的大力放送,目前市場上最IN的就是投資型保單。但是不論是傳統儲蓄險或是投資型保單,最讓人詬病的就是費用率問題,今天就以投資型保單來和投資朋友分享一些觀念。
投資理財的目的,無外乎就是早日達成個人的財務目標或是個人的財務自由,冀望於自己在每個月固定收入之外,能夠更有效率的規劃個人的資產配置,會買投資型保單無異也是希望當投資有獲利的時候,能夠有別於傳統保單創造更大的效益,並有效減輕投資人的負擔。投資最終的目的就是要獲利,但是目前市場上各家保險公司投資型保單前6年的費用率大約要負擔150%~200%,而後每年都還要支付5%的費用率,如果再加上其他成本,例如保單每年要負擔的保險成本 (依個人保額來計算,保障越高成本越高)、每年收取的行政管理費約1200元,而規劃投資基金又另有手續費 (依各家保險公司規定),如果再加上通貨膨脹率3.5%,投資人每年的成本已經超過10%,如何能讓帳戶獲利?另外一個重點是,目前並沒有任何一張國內的投資型保單能夠提供超過50檔基金的投資標的,而在台灣有1300多檔基金可供選擇;全球有超過80000多檔基金可供選擇的情況下,區區的數十檔標的,是否能夠達到有效率的投資組合,並有效的規避投資風險,都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至於投資型保單還有其他種種的問題,諸如:保險結構和計算基礎以及法令跟成本問題,甚至參與率和課稅問題…等,在在顯示出投資型保單對消費者的不公平。因此,在投資型保單的結構與成本未盡完善之前,我們認為投資人應該採取「保險歸保險,投資歸投資」的態度。
對於國內的金融發展我們寄以熱切的期望,更期盼這個讓我們生長且熟悉的國家能夠更快的接軌國際金融。最後,對於有興趣規劃國內投資型保單的朋友,請務必撥空查詢下列這則新聞報導 ─ 94年11月9日的經濟日報,標題是「買保險當心披羊皮的狼」 ─ 某保險業者推出投資型保單,送審內容和內部文件與廣告猶如三種版本。消費者一定要睜大眼睛,認清投資型保單的內涵,徹底了解商品內容,不要只片面的聽信業務員的話。
我們堅信「要成為快樂的投資人」,務必多關心您自己的錢,因為,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投資型保單在第一年的保費大多用來繳交前置費用,而這些費用就包括了:業務員佣金、保險公司支付壽險保額的成本,以及各項行政費用,在扣除這些費用後,並沒有剩下多少金額可用在投資,對消費者而言,並不公道!
另外,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規定,業務員在銷售投資型保單前,必須先通過「投資型保險商品業務員資格測驗」,以確保業務員的素質,並保障消費者的權益,但,試問,目前正在保險市場銷售投資型保單的所有業務員是否真的都領有合格證書?
此外,投資型保險的部分保費是拿去做投資用的,而只要有投資,必定伴隨風險;但是,在業務員推銷之際,是否清楚讓消費者認知投資具有風險,並非穩賺不賠的?!消費者必須要清楚獲利與虧損都是投資的可能結果,所以想要購買投資型保險的消費者應具有足夠承受風險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